彌陀映月步道
~YS~2019.2.17
一大早起床為了減少日漸增幅的身軀,決定到老家附近八掌溪健走一圈運動運動一下。
在春天即將來臨前風鈴木花開了~這是逆光拍攝的角度,花瓣的濃度會比較重一點。
順光照耀下,每朵花瓣色彩艷麗。
因尚未達到花季高峰期,沿岸僅有幾顆風鈴木一枝獨秀。
彌陀攔沙壩,記得小時候曾騎腳踏車來此地探險而意外發現這處美景,結果回家後跟媽媽講反而被唸了一頓,說這邊很危險曾經有發生溺水事故。而如今長大後跟老媽舊地重遊,重談過往之事她卻已全然不記得了...。但不管是否真曾發生過,為了避免小孩進入危險的環境而責備,或許是每個為人父母的天性吧!
引水道,這個引水道早期農業時代似乎用來提供農田灌溉用的渠道,興建的年代不可考。令人驚訝的是水道環境乾淨,無半點垃圾,讓我想起日本京都的學者之路沿岸風景。這說明只要沒有雜亂的垃圾存在,台灣每處小角落都可以很美。
攔沙壩疏濬渠道,為避免湍急的水流夾帶砂石沖入下游,通常會在需要的地點設置攔砂壩,但若水量實在太大則會再設置一座疏濬渠道,讓水可以迅速通過攔沙壩排出。特別的是這座疏濬取道也同時具有引水道的功能,真是佩服先人的水利經驗以及設計功力。
《彌陀禪寺》
建於清乾隆17年(1752),歷經震害水患而數次整修,於民國62年全寺興工重建,至民國67年(1978)竣工,屋宇為金黃色琉璃瓦,寺容巍然壯麗,殿宇牆壁、樑柱為深茶色,不同於一般寺殿用色,更顯穩重肅穆,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聖像,並以迦葉尊者及阿難尊者陪祀左右,環境清幽,暮鼓晨鐘、梵音繚繞,因此
“彌陀曉鐘”享有嘉義八景之一的美譽。彌陀寺前為八掌溪,原有義渡吊橋橫跨溪水之上,吊橋長度500公尺,以其遠望飛鷺凌空、越水而過,故又有“鷺橋”之稱,往昔八掌溪急流湧波,致有“鷺橋觀浪”之景,如今吊橋已毀損拆除,不復昔觀,寺院大門左側山坡上仍立有八掌溪義渡記念碑,列入三級古蹟,可惜碑文已湮沒難辨。~擷自嘉義市觀光旅遊網~
走過彌陀映月橋到南岸,少了建物的遮蔽冷風大作,風鈴木有開的僅兩、三株而已。
嘉義市府規劃市民運動步道可謂不遺餘力,不少路徑仍在動工闢土之中,可惜是規劃的細緻度仍稍嫌不足,像此處觀景台無論觀橋賞樹都是極佳的地方,唯獨這根電線桿卻怎麼閃也閃不掉,畫面硬是被切割開來了!
轉眼間已走到對岸,回望剛剛走來的路就在對面。冬季八掌溪似乎都沒什麼水,記得以前河川水很多也很湍急。
《八掌溪流域概況簡介》
一、流域概況,八掌溪發源於阿里山之奮起湖山谷,流經嘉義與台南縣界。上游坡急陡峻,流路狹窄於觸口出山谷蜿蜒西向,中下游河道寬闊,坡降平緩,於新塭好美村附近注入台灣海峽。本溪全長81公里,流域面積475平方公里,上游山區約佔流域面積40%,中下游為沖積平原約佔60%,赤蘭溪、頭前溪為主要支流,並有南靖、鹿草、菁寮、崩埤、後鎮等排水注入;流域內工商業發達,農業以稻米為主,其他雜作為輔,沿海地區為聞名全省池魚養殖區,為本省主要河川之一。
二、治理經過及展望未來,八掌溪上游陡峻,流域山丘面積佔40%,流勢湍急,惟愈下游愈緩,兼以下游兩岸低平,河川坡度甚平,每遇山洪爆發則下游常感排水不暢,因成鉅災,治導計畫於民國十九年曾有粗略之計畫,在此以前除岸內護岸之設施外機無治理,民國七十六年間完成規劃治理計畫報告,至今大致已完成防洪措施,現朝向親水、水岸景觀及管理方面努力,邁向新世紀開始。
嘉義中埔飛場,沿著八掌溪親水公園往吳鳳南路走,這裡有一大片利用河川沖積扇整治而成的空地,許多居民在此舉辦活動,當天便有人在打槌球。
這麼大片的土地玩遙控飛機也沒問題吧!難怪叫飛場,可惜當天並沒有看到有人在玩遙控飛機。穿過吳鳳南路另一端還有一座吊橋,可惜當天因正在施工橋也被封,僅能走軍輝橋繞回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