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海輕軌首輛車運抵淡水
        通常地方首輛車運抵現場通常是可喜可賀值得慶祝的一個重要且珍貴的里程碑,但在淡海看來卻是在在諷刺了官場為選舉政績而半拖半就的讓車輛上場。因機廠用地徵收遲遲未果導致廠房完全無法動工,然而官方卻無視該情況硬是堅持依合約要將首輛車拉到現地以達成當初里程碑,車輛在無廠房的情況下餐風露宿卻也沒有半點媒體報導為何車輛會在大馬路上組裝車廂?看到的新聞僅有慶祝淡海首輛車運抵現場準備好要通車營運的消息,這種情形與高雄輕軌如出一轍且更甚之,政治永遠凌駕工程技術之上的觀念又讓人上了一課。
~YS~2016.12.21

《動態包絡線確認車》
    在經費短缺的情況下僅能請人做個簡單的支架,再跟其他系統包商借用軌道拖板車作簡易式量測作業,以確認列車行進的空間範圍不會有其他結構物體侵入而遭撞,相當克難但卻很實用的方式,相較高鐵興建時期日本採用0系來當淨空界線車,回想起來感到有點奢侈。
01 
 
《路口護欄移除作業》
首列車選擇先放在十字路口處的軌道上再進行車廂連結,此處無架空線故可以採用吊車作業,原本新車應該置放於機廠卸載軌處並拉入廠房內做組裝的!
02
 
《吊車抵達》
03 
 
《清掃軌道》
輕軌特有的槽形軌在路口段溝槽塞了一些泥土,為避免出軌考量還是先把土鏟調比較放心!
04 
 
《工具箱會議》
施工作業前對於相關安全宣導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05 
 
《軌道面沖洗》
06 
 
《170噸重型吊車就位》
為了不佔據太多大馬路口,吊車採L型排列,這樣可以讓出一邊車道讓一般路人行駛。
07 
 
《作業區域交通管制》
輕軌列車分成兩段車廂準備在「大馬路口」進行組裝,這或許是堪稱台灣創舉!真是辛苦了那些規劃人員及作業配合人員。
08 
 
《動力牽引車切換軌道》
這台其實是架設OCS的作業車,臨時被充當推LRV的專用車。因現場上下行軌道尚未裝設轉轍器因此無法互通,若要切換上下行線只能靠吊車來幫忙。
09 
 
《第1段車廂起吊》
淡海輕軌列車總共有5節車廂,因為列車有34.5M長無法整節列車從新竹直接搬運過來,因此切分為2+3節來運送!
10 
 
《順利與軌道接合》
11 
 
《吊裝工具收拾》
12 
 
《相關配件整理整頓》
13 
 
《第2段車廂起吊》
將第1段車廂往上行方向推移後接著就可以將第2段車輛置放到軌道上。
14 
 
《車廂連結作業》
15 
 
《大路口車廂連結作業一景》
16 
 
《淡海LRV初亮相》
台車工程師集中火力在車廂連結作業已縮短佔路時間,鮮豔的藍色塗裝也吸引一些路人停駐觀看。
17 
 
《人力推行》
車廂連結完畢後就需要推到G07月台區進行進一步組裝作業,但因列車無動力電源加上這一段上行線有點斜坡,就必須靠剛剛那台動力推車加上人力推移!
18 
 
《全新外型》
    新車剛抵達外面塗裝閃閃發亮,停在新市三路路口可見底盤離馬路很低,即使沒有月台也可以輕易登上車,車站月台其實可以不用太過設計,當然若有配合都會景觀考量就另當別論,相對的建設成本費用就會提升,若要比照捷運月台概念設計似乎已經與輕軌的理念背道而馳了。
19 
 
《大型窗戶》
    有人曾提出這麼大的窗戶是否需要加裝窗簾?其實這個問題一直很矛盾,希望車內乘客可以有很大的視野可以欣賞外面的風景,卻又不希望乘客在大太陽時被曬,然後東加一套設備、西加一套設備不僅容易破壞原車輛的整體設計美感之外,對於車輛重量也無形中增加。或許這就是列車在設計之初業主並未明確清楚提出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才會造成產品後續不斷調整修改徒增廠商製造成本的情況。
20 
 
《加砂口》
LRV對於噴砂的需求比中高運量的鐵路意外的高,因此特別設計加砂口讓作業人員可以隨時補充砂箱。
21 
 
《電動門》
LRV的門跟歐洲相同設計概念是由乘客自行按鈕開門的,沒有乘客上下車的門就保持關閉,如此可以減少冷氣以及相關能源消耗。
22 
 
《車端連結器》
車端連結器僅用於緊急救援時,平常並不會使用。
23 
 
《國車國造》
    通常一項產品要從0開始發展需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和人力,這輛輕軌列車也是台灣車輛公司的結晶之一,它歷經2輛試做車的經驗累積,並與德國Voth公司技術轉移合作而運用在這次的淡海輕軌當中,雖然並非100%皆為國內生產,但至少可以帶動相關軌道車輛產業的發展。
24 
 
《工地停駐》
由於駐車廠未興建因此車輛僅能停於戶外的工區並且派警衛輪流看守了!
25 
 
《淡海輕軌 幸福新北》
為了隔天慶祝典禮一群人忙著佈置會場以及預演,雖然隔天低溫加上下雨但也總算為了這個里程碑結束了一個段落。
26 
 

<雜感>有時看報導有人批評為何台灣的公共工程總是輸國外,其實並非國內產業能力的問題,而是在於文化與民族性使然。有時多次告訴自己實在也不必太過於認真,生活過得去名利如浮雲,只求溫飽工作單純就好,太多意見便容易厭世何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