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園海洋濕地生態調查
        生態攝影廣泛的定義來說就是拍攝該地域有關的動、植物及環境,紀錄當下的物種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與風景攝影較為不同的是它需要花一點時間先收集當地的生態資料,了解生物的習性與生存環境;於現場拍攝時需要培養對於環境的觀察力,養成像獵人一般的洞察力,如此便很容易可以上手,但生態攝影最重要的並不是技術,而是一顆謙卑的心。在這次調查活動中了解到台灣海洋的生態體系越來越嚴苛,許多本土原生種變成桌上佳餚,外來種又以強勢的物種優勢肆虐原生種棲息環境,對於永續海鮮的概念也開始需要備受重視才行。對於生態的多樣性與平衡,人類的確需要好好思考海鮮材料取捨與生態共存共榮的可能性。
~YS~2015.2.8

《林園濕地公園》
林園濕地面積約5公頃,園區不大卻是生態豐富的地方。
01 
 
《生態調查團》
老老少少一起投入探索大自然的活動。
02
 
《倒吊水母》
    這種水母會倒著游泳,一般沉著於水池底部,靠觸手上的藻類行光合作用共生,跟一般水母一樣觸手有毒棘刺,不小心碰到會有輕微刺痛感,可從底面輕輕將其托起即可欣賞倒吊水母在水中漫遊的美妙身姿。
03
 
《氣泡》
水母死亡後便會化身為氣泡球。
04
 
《濕地沼澤》
雖然無裝備可進入沼澤區,但相信區域內應該有許多生態存在著。
05
 
《海茄冬濕地》
為避免被海中的大魚給吃掉,這裡是孕育海中小魚的安全地方,等有天長大了就可以游向浩瀚的大洋了。
06
 
《羽絨般海草》
流動的水池底整片飄盪的海草就像是一處秘境般,美得令人屏息觀望許久。
07
 
《小海葵》
大自然是多麼不可思議,綠色海草中夾帶一群黃色小海葵,顏色十分搭配,牠們可能靠濾食水流中的浮游生物為主。
08
 
《大型倒吊水母》
長大後的水母就像一朵朵綻放的海中之花,隨著水流搖曳飄動著極為美麗。
09
 
《附生水草》
這裡的水流是鹹海水,源源不絕的水流使生態更富有多樣化生存空間。
10
 
《尼羅口孵非鯽》
    本魚為初級淡水魚,是吳郭魚的一種,屬廣鹽性魚類,環境適應力強,屬雜食性,以浮游生物、絲藻及腐葉為食,繁殖力強,產卵時會掘地築巢,親魚會守護卵孵化,幼魚遇到危險時,親魚會將幼魚含在口中保護牠們。原產地非洲為外來種,特徵是尾端呈紅色,因魚身條紋不清楚,可見池中的魚已有混雜的情況。
11
 
《茉莉魚》
茉莉花鱂在淡水流域、河口的鹹淡水混合區域居可棲息,耐污能力強,在低溶氧下亦可存活,以藻類及有機碎屑為食物來源,為高經濟價值的觀賞魚
12
 
《刀額新對蝦》
顧名思就是頭上有一把像刀般的額頭,又稱之為沙蝦、蘆蝦,棲息於池塘泥沙底部
13
 
《爭食》
一群茉莉魚競相爭食池邊的食物,身手異常矯健想用手抓也抓不到半條。
14
 
《蒲公英》
春天即將來臨,起風之時蒲公英的種子將離開這裡,乘風飛向遙遠的地方。
15

<雜感>補充一下海鮮的挑選原則:(1)常見種(量多)>稀有種。(2)銀白色>有色彩。(3)洄游種(種類少數量多)>定棲種。(4)沙泥棲性>岩礁棲性(種類多數量少)。(5)不買遠道而來的海鮮(耗能)。(6)不買長壽的大型掠食魚(汞等重金屬含量高)。(7)養殖魚>海洋捕撈魚(因許多野生魚類已經越來越少)。(8)不買養殖的蝦、鮭、鮪(以魚粉或下雜魚為餌料),而選擇吳郭魚、虱目魚等(植物性餌料)。(9)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底食原則)。(10)不買不永續魚法的魚貨。補對魚,買對魚,才能年年有魚。